6月23日,,,,,,,江西省杂技团创排、杂技艺术家董争臻指导创作的杂技剧《山上那片红杜鹃》在南昌首演,,,,,,,这也是江西省杂技团创排的首部红色题材杂技剧。。。。。。。
该剧以上世纪三十年代初为时代背景,,,,,,,讲述了发生在江西瑞金等地的革命斗争故事。。。。。。。出身豪门的富家小姐杜鹃,,,,,,,思想活跃进步,,,,,,,为了共产主义信仰,,,,,,,她和同伴一道,,,,,,,义无反顾地离开条件优渥的家庭,,,,,,,从南昌来到瑞金,,,,,,,投身革命,,,,,,,参加红军。。。。。。。她多才多艺,,,,,,,积极参加和组织“扩红” 宣传工作,,,,,,,表现出色;;;;;与敌人“还乡团”作斗争,,,,,,,在保卫群众的战斗中英勇牺牲。。。。。。。该剧塑造了杜鹃、高营长、郑斯文、郑梅英等众多的英雄人物群象,,,,,,,赞颂了革命先烈英勇顽强、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。。。。。。。
《山上那片红杜鹃》一经面世,,,,,,,即收获了观众们的掌声与好评。。。。。。。许多观众惊叹:“没想到杂技还能这么好看!”首演当晚一票难求,,,,,,,现场掌声、惊呼声不断,,,,,,,观众们时而鼓掌、时而拿起手机拍摄,,,,,,,忙得是不亦乐乎。。。。。。。许多观众表示还想再次观看。。。。。。。
一部红色题材的主旋律剧目为何如此有“观众缘”???????杂技剧《山上那片红杜鹃》成功首演的背后有着怎样的秘诀???????带着这些疑问,,,,,,,笔者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解读这部《山上那片红杜鹃》。。。。。。。
一是浓厚的革命浪漫主义色彩
该剧分别由一序、一尾声,,,,,,,加上中心部分的六幕所组成。。。。。。。在序和尾声当中,,,,,,,由老年女红军郑梅英的扮演者出场讲述,,,,,,,用舒缓、深情的语调,,,,,,,以倒叙的方式,,,,,,,导引剧情徐徐展开,,,,,,,并在讲述中收尾,,,,,,,为全剧渲染了思念、追忆、缅怀的情感基调。。。。。。。
一般来说,,,,,,,杂技长于炫技,,,,,,,拙于叙事。。。。。。。该剧则巧妙地扬长避短,,,,,,,用散文诗般的结构,,,,,,,反复咏唱,,,,,,,营造了浓浓的浪漫抒情色彩,,,,,,,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艺术效果。。。。。。。如:第二、三幕中,,,,,,,女子集体表演的《长枪舞》《蹬斗笠+柔术》,,,,,,,与男子《集体中幡》《梭镖技巧》等交替出现。。。。。。。女子表演的明快柔美与男子的浑厚刚劲互为对照,,,,,,,给观众以一张一弛、刚柔并济、相映成趣的观赏感。。。。。。。诗歌般行进式的叙事推进,,,,,,,韵律感极强,,,,,,,引导观众们沉浸于剧情之中。。。。。。。
第三幕中,,,,,,,杜鹃和高营长所演绎的《男女双人爬竿》,,,,,,,将革命浪漫主义的抒情表达推向前半段的高潮。。。。。。。这是一段表现男女主人公之间情感的重头戏,,,,,,,在长达7分多钟的表演中,,,,,,,呈现了男女主人公现实和内心、当下和回忆的双重空间。。。。。。。编导设计了月光下竹林的舞台场景,,,,,,,色调冷隽、静谧的舞美、灯光、烟雾组合的舞台呈现出如梦似幻的意境。。。。。。。起初是女主角杜鹃在回忆往事,,,,,,,高营长从她脑海的回忆中走出,,,,,,,回忆仿佛又是现实,,,,,,,亦幻亦真。。。。。。。舞台上,,,,,,,描绘出高营长在教杜鹃学习军事的场景:男女演员在6米多高的长杆上,,,,,,,时而灵活地交替攀援而上,,,,,,,时而男演员迅捷地俯冲直下,,,,,,,时而两人稳稳地握举在空中……革命者之间忠贞缠绵、互相信赖又相互依托的美好情感被表现得跌宕起伏,,,,,,,令人荡气回肠。。。。。。。两位演员以他们深厚扎实的功底和全情投入的表演,,,,,,,一气呵成,,,,,,,完美演绎。。。。。。。充分展现了杂技的抒情能力,,,,,,,不输于任何其他姊妹艺术。。。。。。。
最后一幕当中,,,,,,,革命浪漫主义情怀的抒发更为淋漓尽致。。。。。。。满台绽开绚烂的红杜鹃,,,,,,,在舒缓深情的片尾曲《红杜鹃》的歌声中,,,,,,,四位女红军战士置身于八条红绸之上,,,,,,,表演高难度的四人《绸吊顶技》。。。。。。。四人悬挂于绸带之上,,,,,,,口衔玻璃管,,,,,,,玻璃管上顶着五角星,,,,,,,从杜鹃花海中缓缓升空,,,,,,,盘旋回荡;;;;;紧接着,,,,,,,空中出现男女主人公在一起的双人绸吊造型,,,,,,,寄托大家的美好期盼,,,,,,,此刻观众报以热烈的掌声。。。。。。。
二是鲜明的红色印记和地域特色
江西是红色故地、革命老区,,,,,,,拥有丰富的红色文艺资源。。。。。。。该剧撷取上世纪三十年代发生在江西的革命斗争历史予以展现。。。。。。。提起江西,,,,,,,提起那段历史,,,,,,,人们就会想起井冈山,,,,,,,想起那段“为有牺牲多壮志,,,,,,,敢叫日月换新天”的峥嵘岁月,,,,,,,想起艰苦卓绝、顽强斗争的红军战士们,,,,,,,想起壮烈牺牲、长眠于斯的革命先烈,,,,,,,想起为人民打江山谋幸福的革命先辈,,,,,,,想起送八子参军、送郎当红军的父老乡亲……
正是怀着这样一份特殊情感,,,,,,,编导和主创团队匠心独运,,,,,,,为该剧度身定制,,,,,,,设计和使用了大量的江西元素,,,,,,,令该剧具有了鲜明的红色印记和地域特色。。。。。。。
剧中最具代表性的片段,,,,,,,其一便是男子集体《梭镖舞》。。。。。。。当年红军在武器还不够完备的情况下,,,,,,,很多战士使用大刀、梭镖等冷兵器。。。。。。。这段梭镖舞技巧的设计,,,,,,,既吻合史实情况,,,,,,,也富有江西特色;;;;;其二是女子《蹬斗笠+柔术》中所使用的则是江西农村生活中常见的“斗笠”,,,,,,,并采用了当地的少数民族——畲族姑娘来演绎编织斗笠送红军的情景;;;;;其三是专门设计了砍竹子做竹筏宣传“扩红”的剧情设计,,,,,,,《高空秋千晃管》的道具也颇具匠心地设计为竹子的外观。。。。。。。令观众马上联想起江西井冈山等地的茂密竹林和涓涓河流。。。。。。。
杜鹃花是江西的省花,,,,,,,该剧 《山上那片红杜鹃》以红杜鹃寓意当年的红军战士,,,,,,,女主角名叫杜鹃,,,,,,, 以“红杜鹃”为意象贯穿全剧,,,,,,,应景且贴切。。。。。。。剧中十余名女演员用魔术手法变出无数枚鲜红的五角星,,,,,,,寓意着“星火相传”,,,,,,,在开满红杜鹃的赣鄱大地上,,,,,,,先烈们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信仰浩气长存,,,,,,,永远被后辈缅怀和纪念……
三是杂技技巧的创新运用和无痕迹转化
在杂技剧中,,,,,,,杂技技巧的运用十分讲究,,,,,,,一旦出现技巧与剧情相互违和的情况,,,,,,,观众则很容易“跳戏”。。。。。。。这对导演的编排水平和演员的舞台表现力都是一大考验。。。。。。。该剧编导、杂技艺术家董争臻曾开创性地编排了《渡江侦察记》《战上海》等多部红色经典杂技剧。。。。。。。对杂技、魔术、滑稽等技艺的熟稔,,,,,,,使得他对技巧的使用、转化、解构、设计上都有着独到之处。。。。。。。该剧中许多创意新颖独特,,,,,,,令人眼前一亮。。。。。。。
在第一幕,,,,,,,安排杜鹃在豪华的生日酒宴上,,,,,,,即席为来宾们表演《肩上芭蕾》和魔术《钢琴悬浮》,,,,,,,以此交代和说明杜鹃作为富家小姐的身份和多才多艺的才华。。。。。。。
在第四幕中,,,,,,,为刻画红军战士突破封锁线的场景,,,,,,,编导们将传统的杂技“地圈”改为了层叠的铁丝网,,,,,,,演员们在狭小的空隙中穿梭、翻滚;;;;;利用改良的“椅子顶”技巧,,,,,,,把敌人设置的拦路桩叠罗成塔,,,,,,,演员攀援至塔尖,,,,,,,表演顶功技巧,,,,,,,演绎侦察员登高瞭望的情景,,,,,,,诠释当年红军斗争环境的险恶。。。。。。。让人印象深刻的是“双浪桥飞人”那一段,,,,,,,红军战士们在回旋摆动的跳板之间穿插、腾跃,,,,,,,高高地腾空而起,,,,,,,又准确地稳稳落下,,,,,,,展示了红军战士英勇无畏的战斗英姿。。。。。。。类似的场景在剧中俯拾即是。。。。。。。一个个绝活,,,,,,,引起台下观众的阵阵惊呼。。。。。。。令观众在艺术欣赏中感受当年战争的险恶,,,,,,,准确而贴切。。。。。。。
值得称道的是剧中杜鹃、高营长、郑斯文、郑梅英,,,,,,,以及反派人物肥龙、刁曼丽等主要人物的扮演者,,,,,,,他们不仅要驾驭和表演众多的杂技技巧,,,,,,,还要在此基础上,,,,,,,去完成很多的舞台表演戏份——人物的脸部表情、台步动作等,,,,,,,这对于杂技演员来说,,,,,,,完全是一个全新的挑战。。。。。。。这体现了演员们的综合素养,,,,,,,以及杂技演员广阔的可塑空间。。。。。。。
魔术手法巧妙地设计和出现,,,,,,,也为该剧的情景表达和悬念呈现增添了魔幻奇特效果。。。。。。。
四是多种舞台手段的综合使用
杂技剧《山上那片红杜鹃》综合运用了许多其他舞台手段,,,,,,,如“大旋转舞台”的利用,,,,,,,不仅实现了场景的迅速切换,,,,,,,更为重要的是助推了剧情的表达,,,,,,,巧妙实现了类似影视剧中“蒙太奇”的剪切效果。。。。。。。
剧中的音乐为全剧添色不少,,,,,,,从配乐到歌曲运用,,,,,,,都提神到位,,,,,,,如男声合唱《梭镖亮堂堂》节奏明快、气势雄浑、充满阳刚之气,,,,,,,且十分上口;;;;;片尾主题歌《红杜鹃》凄婉深情,,,,,,,催人泪下。。。。。。。
诚然,,,,,,,该剧还有一些需要完善之处:有些篇幅显得冗长需要精简压缩;;;;;男女主人公之间的感情戏需更进一步增强铺垫和情景交代;;;;;个别的高难度杂技动作还需要进一步稳定提升等。。。。。。。总之,,,,,,,瑕不掩瑜。。。。。。。原创杂技剧《山上那片红杜鹃》,,,,,,,具备较高的思想性、艺术性和观赏性,,,,,,,将成为一部既叫好又叫座的经典作品。。。。。。。(作者系江西省杂技家协会副秘书长叶晨红)